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APP专用 > 走进宣恩 > 详情2
浪漫风情
时间:02.08.2019 18:12:3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0

一减闲云一溪月,一程山水一年华,踏寻山水之后有的是我们更加魂牵梦萦的风情和浪漫。曾有人游览宣恩感言道:宣恩的魅力不单单是她的秀美山水,而是由于这块神秘土地上的多彩文化、浪漫风情。宣恩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各民族文化习俗互存互融,勤劳的宣恩人民在这片浪漫的土地上创造出了浪漫的民俗文化,2009年,宣恩被文化部唯一在湖北省以县命名“中国民族文化艺术之乡”。

薅草锣鼓

土家人浑身都是歌,结婚喜庆要唱歌,谈了恋爱要对歌,就连在田间劳作,身上也带了锣鼓,累了,数十个人凑在一起,便唱上一段。这一段劳动的耗子,就是“薅草锣鼓”。“薅草锣鼓”源于古代击鼓祭祀,始自周代,兴盛于汉代,虽萌生于山间地头,却承载着劳动者的喜怒哀乐。他是我们了解、认知和研究土家族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一块活化石,是民族的文化积淀。2008年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土家人的劳动号子响彻全国

三棒鼓

三棒鼓于清代传入宣恩,却被能歌善舞的土家人改头换面,薅草锣鼓中的大锣变成了小锣,摘掉旗子,在鼓皮、鼓身绘制上宣恩民族特色图腾、图案,旗子鼓换成了“花鼓”,十多人的薅草锣鼓班子简化到一人打鼓、一人敲锣、一人抛刀或耍棒,歌词多以“五五七五”为拍,有一人独唱、二人对唱、多人合唱形式,唱出了土家人的热情与豪放。2011年,宣恩三棒鼓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8年,宣恩三棒鼓被文化和旅游部制定在全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演出。

三棒鼓乐器和表演现场

宣恩耍耍

耍耍,土家族的传统舞蹈之一。男女以花扇和方巾为道具,或在一唱一和中、或在一颦一笑中,传情表意、示爱言欢。既有双人对耍,也有多人耍跳。如果要说耍耍的精彩看,莫过于毛泽东主席观看“宣恩耍耍”时多次鼓掌,演出结束后,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在中南海怀仁堂与“宣恩耍耍”的演员们合影留恋。

2006年宣恩耍耍被列入湖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一路耍进中南海的宣恩耍耍

滚龙连厢

“滚龙连厢”又名莲湘,是流传在宣恩民间集唱、打、跳、滚等动作为一体的传统民间舞蹈,因“滚”而得名,舞者手持一根长约1米、两头镂空后镶入铜钱并挂上红绸的竹杆,轻松灵活地敲击身体各个部位,同时配以轻松明快的调子、通俗易懂的唱词,表演起来动作或劲爆粗犷,或优雅柔美。2009年,“滚龙连厢”被列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宣恩县“滚龙连厢”正以乡村版、校园版、舞台版、广场舞版等多个版本扎根城乡的不同人群,成为居民喜爱的休闲健身运动形式。

连厢在艺术家手中龙飞凤舞

土家八宝铜铃舞

相传古代土家先祖八个部落的首领因为共同抵御外敌而战死,后人为示怀念而翩翩起舞、高歌祭祖求福,其表演古朴优美。串连八宝铜铃舞始终的三步罡和太极图,反映了土家先民古朴的审美观和世界观,充满了民族舞蹈的翩翩神韵,深受土家人民喜爱。2006年,八宝铜铃舞被成功申报为湖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八宝铜铃舞源生地沙道沟镇被命名为“湖北省民文化艺术之乡”。

热情洋溢的八宝铜铃舞

陪十姊妹

自古以来,土家族就是一个浪漫、勤劳、能歌善舞的民族。数千年的文化沉积,形成了多姿多彩、璀璨夺目的土家文化,作为其中重要内容之一的婚嫁习俗“陪十姊妹”,更是皇冠上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在土家族少女出嫁前夜,会邀请要好的姊妹围坐在一起,以《开台歌》拉开帷幕,且歌且泣,以歌声告别少女时代,迎接新的生活。如今,这种婚俗在恩是的部分山乡依旧可见,是活着的土家族古老婚俗。陪十姊妹现已成功入选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陪十姊妹

高腔山歌

高腔山歌是一种靠口耳相传的古老民歌,其源头可追溯至战国时代的“夷歌”,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和民俗文化。声腔高亢激越、曲调雄浑动听,山歌主题有关于劳动,但爱情也是高腔山歌中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歌词的内容大多为即兴创作。可以说,高腔山歌在宣恩,就如同QQ、微信一样,是当地土苗人的一种社交方式。2009年,宣恩县高腔山歌被列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引吭高歌的劳动人民

草把龙

土家人的“草把龙”传说是姜子牙为驱赶瘟疫、避免灾祸所创,是土家人年年舞动的特殊龙灯。宣恩县草把龙是用稻草扎制、青蔓缠身的一种独具地域特色的“草把龙”,每年在谷熟之前或春节期间表演,祈求神龙保佑风调雨、五谷丰登。草把龙出行时,老土司和两个后生以及手执龙珠的人把点燃的香插到龙背和两边的龙腹,使得火星飞溅、闪烁红亮。这使得草把龙像从河谷、溪谷游来的银光闪亮的火龙,把整个寨子的夜空都照亮了,既唯美又震撼,让人心潮澎湃。草把龙已于2013年入选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灵活威猛的草把龙